歷年作品

Works
首頁>歷年作品>回上頁

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 川行脈動

2022.9.08-9.25 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溼地、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

在歷届桃園地景藝術節(Taoyuan Land Art Festival)的探索中,藉由翻轉空間、提升公共建設、擾動社區社群,讓我們重新認識桃園每一處地方。本屆桃園地景藝術節將邁入第10個年頭,試以「文化地景」的概念,透過藝術創作梳理並轉譯城市地區的歷史文化、地理景觀,運用日常生活空間的藝術介入來建立大眾對於地區的歷史認識、連接社會關係、取得文化意義。


  •  
    1守護之眼
     

    1 觀看一條河的方式

    尤瑪.達陸Yuma Taru、野桐工坊

    2聽見自然-4
     

    2 取水

    伊祐・噶照 Iyo Kacaw

    3看見桃園
     

    3 在水一方

    黃文淵 、劉瑋英、邱鴻程


     
    1守護之眼
     

    4 日光之下

    費歐娜.派特森

    2聽見自然-4
     

    5 山林遊樂場

    安君實(拔舒浪‧魯魯安)

    3看見桃園
     

    6 來時路

    撒部.噶照


     
    1守護之眼
     

    7 看見,流域

    黃琬雯

    2聽見自然-4
     

    8 雲之塔

    游文富

    3看見桃園
     

    9 大溪神獸

    王振瑋


     
    1守護之眼
     

    10 千風萬縷情

    蔡爾平

    2聽見自然-4
     

    11 花田下的詩意

    安聖惠 (峨冷.魯魯安)

    3看見桃園
     

    12 雲圖

    邱杰森&莫珊嵐


     
    蛙尬藝來做伙
     

    13 蛙尬藝來做伙

    任大賢

    2聽見自然-4
     

    14 渡船頭

    劉經倫

    3看見桃園
     

    15 夢想起飛

    邱泰洋


     
    1守護之眼
     

    16 變幻

    邱泰洋

    2聽見自然-4
     

    17 超日常風景

    小林響

    3看見桃園
     

    18 年輪迷宮

    陳杏芬


     
    1守護之眼
     

    19 自然中重生

    伊祐・噶照

    2聽見自然-4
     

    20 福蛙

    邱晨悦

    3看見桃園
     

    21 合時

    陳幸雄


     
    1守護之眼
     

    22 儷人行

    邱晨悦

    2聽見自然-4
     

    23 粉紅泡泡

    羅元鴻

    3看見桃園
     

    24 蝦毀

    楊海茜


     
    1守護之眼
     

    25 雲

    李蕢至

    2聽見自然-4
     

    26 有圓相聚

    邱泰洋

    3看見桃園
     

    27 斜躺的鋼琴

    邱泰洋


     
    1守護之眼
     

    28 日月星辰

    邱晨悦

    2聽見自然-4
     

    29 自然車

    艾迪•帕斑多諾

  • 【不打不相識】陀螺體驗

    大溪陀螺文化可追溯至清領時期,是大溪木藝歷史的產物,木匠製作家具時總會剩下不少木材,為避免浪費,他們會拿剩餘的木料來教孩子製作童玩,其中便以「陀螺」最為熱門。孩子們會依據不同的木材特性來製作不同種類的陀螺,如此便發展出多樣豐富的玩法。本活動涵蓋「陀螺彩繪DIY」、「打陀螺教學」與「陀螺PK賽」等活動,希望藉由體驗過程,帶領民眾穿越時空,大朋友重拾童年時光簡單的快樂;小朋友體驗充滿古早味的童玩,讓大溪的陀螺文化得以繼續延續。

    【小小農夫韭促咪 】農事體驗

    在位於大溪水與綠休閒農業區,帶著大小朋友學習農事新知、親近土地大自然,一日農夫們藉由摘採或種植農作物, 更進一步認識大自然,也了解大溪特有環境生態及栽種小知識。

    【木育手作課程 】浮彩木紋杯墊

    本次課程運用「浮水畫」創作技法,製作出具有流動感的「浮彩木紋杯墊」,藉由顏料在水面上的自然暈染,勾勒出花紋,將顏料轉印到軟木塞杯墊上,再搭配自己設計、鋸切完成的木塊圖形,完成獨特的杯墊吧!

    【淤泥の藝術化身 】捏泥塑體驗

    石門水庫自民國52年起累積淤泥量佔水庫庫容35%左右,多年來政府致力於淤泥排砂清理工程,每年可清理高達上萬噸的淤泥。桃園市政府提出「淤泥再利用」的概念,將水庫淤泥用於建築材料與發展泥雕文創產品。

    【巧手玩構樹 】原民構樹皮手作

    構樹是隨處可長、唾手可得的桑科植物,但在原住民族文化中卻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他們利用構樹皮纖維豐富又極具韌性之特性,製作衣服、包包、桌巾、燈罩等物品。不僅實用性高,因構樹皮本身具有特殊紋路與木質香味,更兼具美觀,大幅減少動物性皮草的使用。

    本活動包含「構樹故事導覽」、「構樹皮採集體驗」與「隨身鏡手作教學」,期望讓民眾於體驗的過程中,學習原住民取之於自然後,懂得反思的環保精神。

    【搗享好糬光】原民搗麻糬體驗

    阿美族稱麻糬為「社侖」,以小米炊製而成,相傳是阿美族婦女做給出海捕魚的丈夫吃的隨身點心,後來只有在慶典、特殊節日或貴賓來訪時才吃得到。本活動包含「小米搗麻糬」、「花生粉磨製」等體驗,讓民眾透過大漢溪旁阿美族部落的分支「撒烏瓦知部落」,認識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感受他們熱情好客的情懷。

    【植物拓印敲好玩】—生態體驗

    山豬湖園區作為水岸生態園區建設典範,利用夏末秋初,介紹濕地植物及現地特有原生種植物。透過植栽解說與邀請大小朋友實地撿拾樹葉進行 DIY 拓印,傳達濕地生態的豐富與多樣性的知識外,也認識植物對環境的重要性。

    【行走的植栽 】原民療癒植栽手作

    台灣各地擁有豐富多元的植物,原住民與自然共生共存,透過經驗的累積與傳承,了解其居住地周遭植物的特性與用途,採集營養豐富的野菜來維生。本活動包含「認識撒烏瓦知部落野菜」、「野菜採集體驗」與「造型植栽手作教學」,讓民眾透過大漢溪旁阿美族部落的分支「撒烏瓦知部落」,認識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感受其生活的智慧。

    【土與水素燒杯墊彩繪 】

    故鄉的土是什麼觸感?運用絹印彩繪,賦予淹沒區泥土燒製的杯墊新色彩,並由專人導覽《遺失的聚落:石門水庫移民故事展》,透過有趣的手作活動了解這段重要的故事。

    【說走就走田園漫遊 】農村旅行

    位於東岸的小農村,具有豐富多元的景觀、生態、文化與農業資源,農田整齊排列,以魚骨狀的農路分佈整個農村,處處充滿生機。拿起水壺、踩上鐵馬,離開城市喧囂,來到田園慢活悠遊!

    【遊藝部落 】原民手作

    撒烏瓦知部落位於大溪沿岸,由阿美族的族人在此聚落,部落文化中以共有共享為原則傳承原民的智慧,透過原民部落手工藝 DIY,讓參加的民眾體驗阿美族的文化,也了解原住民的文化故事與意含。

    【箏箏日上 】風箏體驗

    桃園市政府已於中庄調整池景觀土丘連續舉辦3屆的桃園國際風箏節,成為北台灣放風箏據點。今年配合「大嵙崁親水園區景觀工程」的竣工,使得此處成為一座適合全齡遊憩休閒的特色公園。本活動包含「桃園風箏故事解說」、「風箏創意彩繪教學」與「放風箏體驗」,讓民眾手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風箏,自在奔跑於廣袤的天地間。

    【封藏•水色生活印記 】藍曬體驗

    以特展中的學童共創作品為構想,選用繪製工程圖時使用的藍曬技法,呼應石門水庫及移民新村的建設故事。在體驗創作的同時,配合專人解說,一起了解這段重要的故事。

    【與水同遊 】親子場

    大溪有豐富多元的地理環境及水文化,邀請大小朋友來木博館園區,一同跟著「水」的足跡,探索認識大溪的精采故事!

    街角館響應活動

    集結木博館10家大溪街角館夥伴,推出15種主題活動,讓你在遊玩期間探索在地多元的文化魅力!

  • 「與神僮行 」

    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將於大溪舉辦,以大溪社頭文化的「跨界、薪傳、創新」為主題發想,從大溪在地最獨特陣頭表演藝術特色「大仙尪」出發,全新製作一場展現大溪傳統社頭文化的跨界開幕演出!本團隊擬於「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之開幕演出,邀請台灣知名團隊【九天民俗技藝團】藝術總監許懷文擔任執行編導,以充滿現代感的宮廟電音搖滾樂團「震樂堂」的宮廟音樂為軸心,串聯大溪在地優秀的社頭文化陣頭團隊「大溪鎮豐社&大溪國小」的創意僮仔、「大溪嘉天宮同義堂」的神將與廟會吹奏音樂、「大溪金鴻慈惠堂醒獅團」的戰鼓與醒獅,以及「大溪搖滾宮主\賴銘偉」的陣頭跨界演出,展現「跨界傳藝」之美。

     

    鳥匯・大溪-山豬湖的秘密旅行

    環境舞蹈劇場《鳥匯》 取材自同名波斯古長詩(Farid ud-Din Attar ,1177),以文本中不同的鳥類角色,萃取各種特質和關係轉化為精湛的舞蹈,並以長竹為道具,玩味東西文化不同的符號性,在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的不同場域,邀請觀眾一同游走、沈浸在「群鳥」的奇幻旅程中。本作2015 年首演於葡萄牙馬夫拉皇宮庭園,後巡演於台灣各地,2022 年桃園地景藝術節進行經典重製,擴大編制和改編大溪特有版,加入鄰近區域特殊的鳥類角色-珍貴的八色鳥,除了是「鳥匯大溪版」的隱藏版角色,也透過劇情安排呈現八色鳥孕育雛鳥帶來新生,為這塊土地帶來生態復育的祝福。

     

    生態嬉遊記

    以大漢溪的水域、濕地及周邊生態環境為空間場域背景,用「生態嬉遊記-濕地(世紀)婚禮」為劇目主題名稱,運用台灣童謠「西北雨」歌詞中「鯽仔魚娶親」,將大河與濕地間的各種魚類、河海生物、鳥類、昆蟲、動物等「大自然生物一家親」,一起「逗熱鬧」納入故事情節之中。參酌台灣童謠「西北雨」歌詞中的大自然生物有「鯽仔魚、土虱、火金姑」等歌曲中生態生物,融入河川與濕地自然生態環境特色,並將規劃「白鷺鷥、蜻蜓、蝴蝶、鯽仔魚、土虱」等角色融入劇情之中。

     

    土地的歌

    FOCA將與桃園在地藝文團體「原林藝術舞集」跨界合作,一起為土地的歌帶來不同的生命力及更精采的演出。透過表演藝術傳達不同族群來到這座美麗島嶼的歷程,以古老的吟唱揭開序幕,從這片土地最早的住民開始說起。渡海不只是一個地理的遷移,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回溯先民拓墾精神,找尋之所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源頭。本場演出將透過馬戲演繹臺灣風情,感懷過去,共同見證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陽光綠野大溪地

    演出團隊混障綜藝團

     

    交響原舞曲

    桃園的原住民人口眾多,僅次於花東地區,居全國第二,包含有16 族,是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縮影。大溪更是桃園各原住民族的交匯區,因此本團隊計畫邀請桃園在地傑出演出團隊「龍潭愛樂管弦樂團」,搭配國內知名原住民歌手舒米恩、桃園在地(復興區拉拉山)原住民歌手馬曉安,以及桃園在地原住民演藝團體「原林藝術舞集」一同演出,透過管絃樂、原住民舞團及歌手之跨界結合,碰撞出不一樣的音樂饗宴。

     

    水月林動

    十鼓擊樂團將用原創擊鼓視覺技法及聽覺節奏音樂創作,加入現代舞蹈來呈現《水月林動》的生命樂章。創作作品的特色除了有常民文化及原鄉人文山川的景色以外,更是融入世界打擊樂來展現不同的音樂演奏手法。此次演出融合了鼓樂與現代舞蹈來呈現,更打破傳統舞台框架,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展演。鼓樂與現代舞結合演出的『拈花』來揭開序幕,由新創作曲家所創作的『五丈原之戰』接棒演出,運用原民的素材編寫的『妮芙努』,最後加上融入韓國傳統樂器『四物』而創作的獨特樂曲,進而感受鼓樂藝術的震撼體驗,希望在充滿內在及深沉的鼓聲中找到重生的力量,藉由原始的母親胎動之音找到新生命與曙光! 

     

    桃園八景

    桃園之美,美在人情、在地景,更在萬般文化風情。本節目以全新作品「交響詩《桃園八景》」為主題,由景入樂,狂美挑選八個最具代表性的地貌及人文來譜曲,並邀請「行走的百科全書」-謝哲青先生與大型管樂團攜手呈現一場充滿感動的音樂壯遊之旅。

     社區劇場《一齣大溪》

    一齣由大溪是由在地居民共同創作、演出的戲劇作品,從小人物的生動故事照見大歷史。一百多年前,唐山來的木藝師在新建的李騰芳宅第上銘刻了雋永的木藝美學,也拉開了大溪木藝產業風光的序幕;隨著大漢溪河運的發展,大溪港埠商旅頻繁往來,甚至河盜猖獗;普濟堂關聖帝君庇佑鄰里、屢展神蹟,締造了河岸城鎮的繁華榮景,各行各業於是發展出大溪獨特的社頭文化來酬謝神明;農人以換工方式度過農忙時節的人力需求,而新時代的女性婚戀觀也悄然轉變;直至工業時代來臨,盛極一時的木藝產業與地方大家族風華不再,快速變遷的時代巨輪碾壓聲,隆隆逼近......。

     森林七矮人

    劇中主角以七個小矮人為中心,他們很善良,但是都有自己的煩惱,心中最大的願望是想要長高,可是這個願望必須用白雪公主的生命來交換,小矮人是希望自己長高呢?還是犧牲自己的願望呢?導演嘗試讓小朋友思考,如果必須犧牲自己才能幫助別人,小朋友會怎麼做? 地景劇場《森林七矮人》為本團經典之作,每每推出,屢創票房佳績。本劇以親子劇場培養小朋友以「愛」為出發點,告訴孩子們要愛自己、愛每一個人乃至於愛護自然,當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愛與同理心,人與天地萬物能夠和平相處,整座城市將因此而不同,對於小朋友的心靈成長亦具有正面的教育意義。

     

    濱河秋日

    仲夏派對

    《濱河秋日》為古舞團2022年全新製作,特為大溪河濱公園量身打造,富有在地地景文化與特色。大溪河濱公園富有多元變化的生態環境引起身為大溪人的臺灣舞蹈名家古名伸許多創作靈感,大自然、環境與舞蹈的結合,在這個秋天,將碰撞出相互對話、療癒人心之作。舞團首次挑戰在水上平台及浮台上創作與表演,嘗試打破一般劇場與環境舞台的框架,讓編舞家與表演者能找尋到更多不同的詮釋可能性,亦為觀眾打造不同的觀演經驗。此作品的音樂與動作元素都將包含豐富的大溪文化與廟會符號,使此作品成為台灣大溪在地的舞蹈作品。傳統本土元素與當代環境沉浸式演出手法相互融合,造就了一次傳統與當代之間的碰撞、溝通與對話。

     

    火焰劇場:火爾摩莎FIREMOSA

    仲夏派對

    本劇時空背景取材自16世紀大航海時代,以葡萄牙人初探美麗島嶼福爾摩沙為藍本,改編成親子劇演出,講述葡萄王子穿越黑水溝與火族公主相遇,並通過火族族長的各種考驗,最終與公主相守的故事。演出結合民俗技藝、特技、火舞及雜耍等表演,將為觀眾帶來驚喜萬分的精彩演出。

     

    擊樂好時光

    透過參與本次演出工作,此次特別挑選許多委託創作曲目,每首新穎的樂曲就像蘊藏生命力與創造力的種子,充滿許多驚喜和新意。多元曲風結合桃園在地自然人文樣貌,藉由聽覺加乘視覺饗宴,將身處都會區的觀眾帶進山海之間,體現人與自然相處融洽的完美和諧。

  • 川行.脈動—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藝術論壇

    活動簡介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將回歸至整個桃園的源頭與中心點—大溪區—展出,以河流為主軸探討大漢溪在桃園的自然、文化及產業史。主題「川動‧脈動」,係基於「川」字的象形意象,將桃園母親河拆分為三部組成元素——大漢溪「是讓人依傍而居、安定生活的源泉」、「是孕育豐富的生態系統及演化平臺的溪流」,更是「促進產業及城市發展、活水不絕的血液」。活動內容介紹本次論壇以人文景觀的概念出發,透過藝術創作梳理人文景觀所內蘊涵的城市歷史、文化脈動及自然景觀,以藝術介入日常生活空間,藉此引導大眾認知及探索區域發展的紋理脈絡。論壇將從在地社區、原民文化與文化治理等面向著眼,探索地景藝術介入大溪區後所衍發的當下與未來。*本活動採實體進行及線上直播。

    地圖導讀工作坊:山城大溪的原漢人群記憶和哀愁

    在大溪,我們能想像這裡曾是原住民生活的地方嗎?昔日往事以地名與遺址、謠傳的方式留存在耆老的記憶中,透過山景、坑谷和土地形成的族群交界帶記憶,阻止了遺忘歷史的悲劇,讓我們能重新討論「山城」與「台三線」的浪漫。為此,透過特製地圖的放送、影片放映等活動,思考地方的歷史敘事, 開啟多族群參與書寫的空間與契機。

    文化講座:泰雅的生活工藝與刀器文化

    在大溪,我們能想像這裡曾是原住民生活的地方嗎?昔日往事以地名與遺址、謠傳的方式留存在耆老的記憶中,透過山景、坑谷和土地形成的族群交界帶記憶,阻止了遺忘歷史的悲劇,讓我們能重新討論「山城」與「台三線」的浪漫。為此,透過特製地圖的放送、影片放映等活動,思考地方的歷史敘事, 開啟多族群參與書寫的空間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