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作品

Works
首頁>歷年作品>回上頁

2015 桃園地景藝術國際論壇

2015.9.29

桃園市政府在舉辦二年地景藝術節之後,今年以國內外藝術家進駐與國際論壇的方式,沈潛,重新思考未來的舉辦方向。 九月中旬,泰國藝術家沙卡林‧酷翁、印尼藝術家阿里亞‧邦嘉盧以及我國藝術家范姜明道、黃瑞茂、周靈芝與潘羽祐陸續進駐社區,進行藝術進駐活動,透過藝術家與在地居民的互動與對話,引導民眾用另類的觀點認識這片土地,重新思考和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 而緊接駐村活動的國際論壇「藝術打樁-以藝術作為深化在地人文地景的策略」,旨在連結國內外經驗與實踐,探討藝術作為啟動在地對話、協助社會永續發展的方法與價值。本論壇特別邀請到《藝術介入空間》作者法國策展人卡特琳‧古特以及日本知名裝置藝術家兼策展人川俣正,以他們豐富的藝術操作經驗進行專題演說,並邀請國內策展人蕭麗虹、參與過國內外知名地景藝術節的藝術家王文志、社造聯盟秘書長向家弘以及本次參與駐村的藝術家等貴賓,透過藝術的討論和激盪,一同和與會的專業人士及市民對話,探討桃園地景藝術節如何能帶動桃園的整體發展,讓桃園成為連結國際與在地的展現舞臺。

  • 專題演講

    專題演講主持人  黃海鳴

    甫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退休,國內重量級藝評與策展人黃海鳴仍在藝術系以及文創產業學系教授幾門課程,並持續協助國內重要的替代空間南海藝廊作一些策展,並持續以跨領域藝術節推動社區營造。他以生活的微觀處理當代城市居住生存的問題與觀察的面向。他同時也是音樂愛好者,用很多時間玩音樂,樂器以鍵盤、薩可斯風以及電吉他為主。

    專題演講1:「當我們同在藝起」

    主講人:卡特琳‧古特

    藝術和藝術家在都市空間與公共領域的表現有多元意義、目標和用途,可以被檢視與分析。它可以是:賦予某種推動能量、講一個故事、把事物轉變為展演活動、把某個轉角意象化或公共化、享受美的事物、處理記憶、顛覆習以為常的觀念和習慣。它可以是觀光操作、社會變革以及都市規劃的一部分,或是追尋未知的深切需求,進而轉變我們。而我認為其最重要的意義關係到某種存在的方式,像是存在的關聯,或是在世界的疆域裡,成為它的一部分。

    主講人  卡特琳‧古特

    兼具藝術史與美學的專業,古特對於“風景(paysage)”有她個人特殊的見解。從藝術的領域出發,她對建築、環保、都市發展等議題也顯露非常的興趣,並透過研討會、工作營、展覽等形式與之進行對話。古特曾擔任巴黎北邊小城,翁根勒本市(Enghien-les-Bains,Ile-de-France)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劃人,並為東京大學日法都會空間景觀研究小組的發起人之一,與日本藝術圈保有長期合作關係,也對東方美學有所涉獵。2002 年受竹圍工作室邀請,共同策劃「城市與河流的交會-竹圍環境藝術節」,以藝術重啟民眾的感官經驗。其中文著作《藝術介入空間》(遠流,2002)以及《重返風景》(遠流,2009)對台灣藝術界帶來深遠影響。古特女士現於法國里爾的國家建築學院( 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d'architecture et de paysage de Lille)教授美學。


    專題演講2:「從藝術生產談在地經驗的建立」

    主講人:川俣正

    藝術源自於詢問
    川俣正所追求的是,能展現該地特質的藝術,換言之,就是符合當地的藝術。「請來這裡為我們創作」,在各界的邀約中,他走訪了全球各地的城鎮鄉村。所到之處,川俣總是先和當地人密切交流,調查當地歷史,才開始著手藝術創作。他認為藝術是源自於詢問。透過他這外地人的詢問,讓當地的特徵浮現檯面。例如,假設該村莊盛產蘋果,他就會問,昔日果農裝蘋果的木箱,是不是還閒置在倉庫裡?就會請當地果農收集木箱,試著堆疊起來看看。或是,如果附近有舊社區正在拆除,他也會問,現場應該有大量的廢棄建材吧?就利用這些廢棄物試著組裝成不同的結構體吧。當然,對方也未必會照單全收,有時甚且會出現摩擦。然而就是透過這種契機,讓地方人士可以重新發現歷史,也趁此讓更多人齊聚一堂,彼此交換意見。藝術就像加味的辛香料,沒有,日子照樣可以過,而重要的是如何透過藝術的運作,讓地方特色得以發揮。

    主講人  川俣正

    日本策展人川俣正在年僅28歲即被選為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自此,參與卡賽爾文件展及許多國際展覽,在歐洲與全世界都有極高的聲譽。他的作品超越藝術語彙,延伸到建築、都市規劃、歷史、社會、日常生活,甚至醫療等領域。他在2009 年於越後妻有的介入計畫,成立了「CIAN 在地國際藝術網絡:Center for Inter-local Art Network」,匯集、串連國內外藝術介入社區的計畫。他認為,藝術介入社區可幫助人們發現新的視角,並辯證藝術活絡在地的當代意涵。

    藝術打樁座談

    主持人  吳瑪悧

    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80 年代深受台灣社會運動的啟發,而思考藝術家的社會角色。90 年代發展系列裝置作品,探索性別、歷史與家/國的關係。2000 年開始進行投入社會的藝術計劃,與非營利組織合作,關注藝術在公領域可以發揮的作用。吳氏個人作品曾在威尼斯雙年展、台北雙年展、亞太三年展等展出。而近年進行的合作型藝術實踐,其中與台北竹圍工作室合作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於2013 年獲得台新視覺藝術大獎。2014 年策劃“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獎助。吳氏目前任教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藝術打樁座談1:「生活脈絡裡的藝術」

    與談人
    王文志、阿里亞‧邦嘉盧、潘羽祐、吳麗春

    主持人
    吳瑪悧

    與談人 王文志

    王文志1959 年出生於台灣嘉義。他代表台灣參加2001 年威尼斯雙年展,並參與多項大型公共藝術計畫。他的作品曾在亞洲、歐美、澳洲等地展出。他的作品深沉根源於他的家鄉社群,也保持對空間的廣泛靈敏度,讓外部自然及內部空間的延續性調和一致。連結工匠功能,創作真實並賦予喜慶質感。他的作品由自然、社會和觀眾而共同形成,也混合著趣味性及創造性。王文志的作品源於亞洲的自發、直觀方法,由他誕生土地而產生。竹子在王文志作品中非常重要,他巧妙地利用其彈性、強度及圖像。他自稱:“把他知道的東西放在當代藝術中”。他創造的作品,交集出:繪畫、景觀設計、建築及雕塑。隨著不斷變化的視點,也顯現出周圍環境,這兩件事情都讓觀眾被吸引且驚喜。

    談人 阿里亞‧邦嘉盧
    進駐藝術家

    藝術家阿里亞‧邦嘉盧擅長以故事敘述的形式,啟發民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安排他進駐楊梅富岡地區,透過工作坊與居民的互動,採集在地故事。以他異國文化的視野,敘述出地景藝術節中具有寓意的人文故事,重新解讀 「地景」中文化的意涵,讓地景不只是視覺性的認知。范姜

    與談人 吳麗春

    富岡時人食農文化沙龍主持人
    桃園市政府文化桃園季刊諮詢委員
    桃園市文化基金會顧問
    中華花藝研究推廣基金會顧問
    自強基金會園藝治療研習講師
    種子文化協會理事
    花藝家雙月刊一間小花園的紀錄片專欄寫作
    有機誌月刊有機生活專欄寫作
    鄉間小路月刊封面繪圖
    桃園縣社區營造委員

    與談人 潘羽祐
    進駐藝術家

    藝術家潘羽祐擅長透過地域觀察,以「童真的趣味」手法連結過去的生活情懷與未來想像。此次安排他進駐大園區希望他能以在地關注的議題提出未來地景藝術節可操作的趣味想像。


    藝術打樁座談2:「桃園的地景與特色」

    與談人
    向家弘、沙卡林‧酷翁、黃瑞茂、周靈芝

    主持人
    吳瑪悧

    與談人 向家弘

    現任星火燎原工作室執行長和社團法人台灣社造聯盟秘書長,專長領域為鄉村營造、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研究。曾任2001 年文建會九十年度社區總體營造輔導暨協調中心計畫協同主持人(心點子及文化產業)、2002 年「在地論劍─社造論壇」總策劃、2002.2003年度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專業工作團隊—專案輔導管理中心計畫主持人、2003 年度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年會「新故鄉館」「願景館」總策劃、2003 年度勞委會職訓局「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考核暨優良單位評選」計畫之計畫主持人、2004 年度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及地方文化館計畫-專案行政中心計畫主持人。

    談人 沙卡林‧酷翁
    進駐藝術家

    藝術家沙卡林‧酷翁擅長以各種媒材即表徵的手法,探討文化深層的底蘊。本次希望他能針對桃園陂塘進行參訪,從文化性觀點,注視陂塘的地域特色,創造地景藝術節想像。

    與談人 黃瑞茂
    進駐藝術家

    建築系教授黃瑞茂為經驗豐富的社區規劃師與城鄉發展顧問。他將以「生活地景」工作坊作進行社區介入,藉由「一日生活圈」的建構,帶領民眾在日常的習慣中,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資源。讓這個區域因為地景藝術節的關係,產生屬於在地的新生活節慶。

    談人 周靈芝
    進駐藝術家

    藝術家周靈芝長久進駐於社區,透過藝術操作引領居民從生活面相回歸對於自然生態的關懷。此次她將進駐觀音區,希望能針對石滬、藻礁等自然資源與居民生活的交集,衍生出未來地景藝術節中人們對自然生態保護的創意觀點。

    圓桌論壇:桃園地景藝術節的願景規劃

    主持人  蕭麗虹

    擁有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學系的背景,蕭麗虹曾任職於經濟相關產業,而後轉投入視覺藝術創作,並多次參與國內外展覽。她關注每個人所具備之創意潛力,並在過去的14年內,不斷發掘與培養新秀的創意才能、與在地機構進行合作。她並以文化工作者身分擔任台北市都市計畫審議委員,累積多年的經驗,深感都市原有的文化環境與生態對市民的影響乃多層次的面向。多年來,蕭女士協助台北市文化空間再造,開放空間的多元運用,使市民能有更多文化參與的空間與機會。現階段亦努力推動創意城市,希冀以創意為推手,改變城市為永續與樂活的社會。蕭女士同時領導文化交流政策研究,倡議藝術家駐村計畫、國際文化交流事務,推廣文化多元化的理念。她活躍於許多創新組織、概念的推動,強調藝術家在文化、社會與環境多元與永續發展上的角色,並持續與許多國際組織進行研究、合作與交流。